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古代的醫療與文化
Socio-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張嘉鳳 
課號
Hist2158 
課程識別碼
103 2583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新201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30人
外系人數限制: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介紹與討論中國傳統醫藥的歷史,除了醫學、本草與身體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與變遷之外,也關注醫者、病人與醫病關係,以及醫學與社會文化的密切互動。 

課程目標
1.學習撰寫專業學術論文
2.學習發問與討論

課程大綱:

第一講 導論
第二講 身體
第三講 本草
第四講 疾病
第五講 傳染病
第六講 診斷
第七講 經典
第八講 病人
第九講 醫者
第十講 性別與醫療
 
課程要求
1. 撰寫學期作業
2. 參與課堂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1-3 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1. 李建民,〈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 ── 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本2分 (2005),頁249-313。
2. Hsiang-Lin Lei, “From Changshan to a New Anti-malarial Drug: Re-networking Chinese Drugs and Excluding Chinese Doctors,” Th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 29, No. 3 (Jun., 1999), pp. 323-358. 雷祥麟原著、校定,林盈秀翻譯,〈常山 ── 一個「新」抗瘧藥的誕生〉,收入李建民編《由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331-372。
3. Chia-Feng Chang, 2002,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s, Diplomacy and the Military: The Case of Smallpox and the Manchus (1613-1795)”,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Vol.: 57. 2, pp. 177-197.
4. 張嘉鳳,〈「疾疫」與「相染」── 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臺大歷史學報》27期 (2001),頁37-82。
── 收入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90-428。
── 收入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頁157-199。
5. Chia-Feng Chang, 2021, “Yijing and Medicine: Discussion of the Gate of Lif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Tze-ki Hon ed., Living with Uncertainty: The Yijing for Everyday Life, Chapter 6, pp. 170-191,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s.
6. 0吳嘉苓、黃于玲,〈順從、偷渡、發生與出走 ──「病患」的行動分析〉,《臺灣社會學》第3期 (2002. 6),頁73-117。
7.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 ── 兼評Robert P.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6卷1期 (1995),頁179-203。
8. 張嘉鳳,〈黃帝不能察其幼小 ── 宋清之間小兒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位〉,《新史學》24卷1期 (2013),頁1-58。
9. 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 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期 (2010),頁1-50。

 
參考書目
★ 2004年及其以前出版之中英文相關著作,請參見張嘉鳳,《歷史、醫療與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之基本參考書目與各講參考書目。

A. 中文著作:
1. 賴文、李永宸,《嶺南瘟疫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2.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
3.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5.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6.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
7. 李建民主編,《醫療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8. 鄭金生,《藥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
9. 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 楊念群,《再造「病人」 ── 中西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6。
11.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1912~1937)》,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12.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
13. 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14. 吳鴻洲主編,《中醫方葯學史》,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7。
15.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6.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7.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8.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9。
19. 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
20.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
21.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22. 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以醫史文本為中心的一個分析》,臺北:政大
出版社,2010。
23.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4. 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
25.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2。
26. 余新忠、杜麗紅主編,《醫療、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7. 胡成,《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 ──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8. 祝平一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衛生與醫療》,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29. 范家偉,《北宋校正醫書局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14。
30. 杜麗紅,《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衛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B. 西文著作:

1. Kim Taylor, 2005,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 1945-63: A
Medicine of Revolution,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 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 (eds), 2005,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 London: RoutledgeCurzon.
3. Umberto Eco, 2005, History of Beauty, New York: Rizzoli.
4. S. M. Hillier, 2005, Health Car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1800-1982,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5. Tsuneki Sugihara and Yuhei Yamamoto (eds), 2005, Making History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Sapporo: Hokkaid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6. Volker Scheid, 2007, 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1626-2006,
Seattle: Eastland Press.
7. Asaf Goldschmidt, 2008,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ng Dynasty
960-1200, London: Routledge.
8. Roberta Bivins, Alternative Medicine? A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Angela K. C. Leung, 2009,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0. Darlene M. Juschka, 2009, Political Bodies/Body Politic: the Semiotics of
Gender, Oakville, CT: Equinox Pub.
11. Shari L. Dworkin & Faye Linda Wachs, 2009, Body Panic: Gender, Health, and
the Selling of Fitnes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2. Yüan-ling Chao, 2009,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 1600-1850,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3. Charlotte Furth, Judith T. Zeitlin & Ping-chen Hsiung (eds), 2010,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4. Yi-Li Wu, 2010,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5. Marta E. Hanson, 2011,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6. TJ Hinrichs & Linda L. Barnes (eds), 2013,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ing: A
Illustrated History, Cambridge,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 Sean Hsiang-lin Lei, 2014,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Bridie Andrews, 2014,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1960, Vancouver: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 He Bian, 2020, 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 Yan Liu, 2021,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作業 
50% 
 
2. 
考試 
30% 
 
3. 
討論 
2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0230224  第一講 導論 
第2週
20230303  第一講 導論 
第3週
20230310  第二講 身體 
第4週
20230317  第三講 本草 
第5週
20230324  第四講 疾病 
第6週
20230331  第五講 傳染病 
第7週
20230407  第五講 傳染病 
第8週
20230414  第六講 診斷 
第9週
20230421  學期作業討論與指導 
第10週
20230428  第七講 經典 
第11週
20230505  學期作業討論與指導 
第12週
20230512  第八講 病人 
第13週
20230519  第九講 醫者 
第14週
20230526  第十講 性別與醫療 
第15週
20230602  考試 
第16週
20230609  溫書